首页>>速记速录案例>>公建速记案例>>正在阅读

深圳双年展回顾与评点

  来源: 黑匣子速记    作者:  黑匣子速记    类型: 原创    发表: 2006/3/10    浏览:   


主持人(张永和):我们的工作还没做完,下面还要编一本双年展的册子,所以还没有开始总结教训。所以我暂时说不出来,希望下一届策展人多多吸取我们的不足地方,肯定有很多了。刘宇扬老师从香港赶过来,您过来看过这个展览吗?
 
刘宇扬:我是来了好几趟。在香港某种程度上,这次双年展对香港建筑师也很有启发性。一个月我带朋友过来看的时候,前面有一些书摊,这里卖一些建筑的书,他告诉我那个星期好几个香港人过来,都是在那里买书,这说明不断有香港人过来。另外,他并没有在香港城市造成一些媒体的宣传。我感觉这跟这边的媒体、观众关注很不一样的。我想反问台上的几位嘉宾,深圳当初发生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有香港在旁边。整个深圳和香港的关系,还有您这次做展览的时候有没有去想到一些香港的建筑对国内或者其他城市造成的什么影响,香港城市形态是不是某种程度上未来高密度同时又兼顾方便性的一种很真实城市状态。我想听一下大家的一些想法。
 
孟岩:香港跟深圳空间的距离非常近,但是至少在建筑行业心理距离相当远。香港这个地方很有意思,我到深圳断断续续呆了4、5年时间,实际上我去香港还是挺少。有的时候去中大或者其他地方。香港和深圳这个边界是非常有意思,两个城市相对来讲都是比较高密度的城市。但是香港有一点,就是他的城市发展是极端的高密度,同时最大限度把这种城市土地保存下来,同时香港又有超级密度的人群,同时又有保存非常好的环境。这对深圳是非常有启发的,深圳本身土地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在这么有限的特区范围内建造高密度城市,这对我们建筑师来讲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最大限度的可以保留一些资源。我们经常说一句话,不要把一百年后来人盖的房子都盖完了,这其实是害了大家。在城市土地使用上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大家可能注意到深圳中心区城市设计这个项目,为什么选择这个项目在双年展,我理解是从看Som整个城市设计,从最终的建成效果,这13楼绝对不是深圳最前卫或者最好看的,他的积极意义在于对城市中心土地使用的价值,som干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把中心区这块地划分的比较小。每个发展商在早年开发的时候都不是很有实力的,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可以盖很大的房子,实际上那块地划分的很小,每个开发商都可以充分的利用这快土地。我觉得在土地划分上非常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节约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还有一点比较有意思的,他把现行国家的规范通过这件事情实际上有相当的调整,规划局也确实从实际上分析了城市,比如说每块土地上30%的绿地,把这些绿地集中在一起,然后做成公园。我觉得在土地使用方面还是蛮成功的一个例子。从这个意义来讲,深圳应该学习香港对土地的使用。
 
主持人(张永和):我们艺术委员会的头就是香港的,我们策展几轮后,他说这方面工作做的好的确很少。有一个做的很好的工作可能就是香港某一个岛。我实际上觉得香港作为一种高密度的城市对内地的城市和世界的城市的启发应该比现在大得多。香港是世界上人气最多的旅游城市之一,很多人喜欢香港,可是为什么一到自己家里就希望把密度砍掉一半。这个我自己不是很理解。所以我觉得香港现象作为一个城市也是属于关心的不太够。中国过去这些年还是有一个倾向,就是把城市的责任放到单体建筑上,还是多宝盒里收藏一些旅游的纪念品加点文物的概念,都是在收藏部件,而香港正好相反,对香港的房子可能就是解放军那个房子有点印象,整个城市是密度带来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你不觉得香港小,你几步里就有很多的东西。今天下午开场白讲到电影里看香港特别有意思,所以从会有《重庆森林》这部电影,有半山上上下下的这种风景。
    我觉得城市比建筑有意思的多。因为做城市的机会太少了,其次做了城市规划设计,因为他太大,变数太多,也不按你的干。所以完成率特别低。展览也是,他一整容易抽象。所以将来深圳做城市展,怎么做是一个问题。这次讨论城市的不多,讨论了有几个作品特别好,从来不听人提。一个就是香港青衣社区,把图书馆、社区、小店落到一个房子里,因为形式上不够性感、不够闹,大家一定都看不见。另外一个是讲温哥华这个城市的质量,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使温哥华成为世界上最可居的城市之一,这个作品永远没有人讲,因为他不那么有意思,真的现在想让大家去看,这个工作是一个挑战。
 
观众:刚才刘老师讲到香港建筑师和双年展的关系,我补充介绍一下。香港建筑学会上个月25号专门组团参观双年展。他是正式的来访,还约了深圳建筑师一起作了研讨。我觉得双年展本身从学术委员会、部分作品这个角度来看,与香港关系还是非常密切的。这个密切引起了大家一个兴趣,香港建筑师为什么组团来?因为他们正想参加威尼斯一个世界展,他们希望从这里得到一些启发。他们来看了后对这个展览评价非常高,他们希望从这里得到一些启发。甚至探讨香港和深圳以后合办双年展的可能性。刚才有位先生提到深圳是在香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可以相互交流甚至共同做一些事情,刚刚政协人大的会议提到“深港创新圈”的概念,这个概念挺好的,其实创新不创新,他的原动力在于文化艺术的基础。我觉得要想创新,首先要在文化艺术上有一个很好的创新。这个为以后的双年展也能够提供一些启示,就是香港联合过来举办双年展。
    台上也有文化界的专家,我想问一下。我们这次双年展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孙院长、鲁虹还有什么别的评价?
 
鲁虹:刚才张老师介绍了作品后,我觉得下一届有一些很好的建筑理念。我想我们都是外行,这些可能是布展的问题。下一届可以在这方面想一点办法。当然我们更注重造型,就这样略过去了。我这是一点建议。第二,为什么有一个题目没有涉及大?建筑的公众性是很相关的,建筑是不是可以把公众性的问题引入展览。国外我不了解,但是有时候看一些资料,国外对公共性的问题特别关注。比如城中村的问题,除了政府领导、学者要拿出意见外,是不是我们城市居民也让他们有一个发言的机会。是不是可以把公众的介入成份加入进去。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