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速记速录案例>>公建速记案例>>正在阅读

深圳双年展回顾与评点

  来源: 黑匣子速记    作者:  黑匣子速记    类型: 原创    发表: 2006/3/10    浏览:   


主持人(张永和):时间关系,也不可能全部给大家介绍。用一个最笼统的方法来概括就是这样一个情况,普林斯顿大学和同济大学是用一个比较经典的方法处理这个问题。把基本条件分析了之后,实际上在某些假设的前提下建立起可能的答案。要评价答案的可行性,要看你这些假设是否成立。为什么讲经典的,就是说一定要拿出物质的、视觉的、结果的作为建筑设计城市的一个产品。在实际的实践里最经常要达到,到底最后干出来这个东西可能是怎样的,问题就在于这些实际上是变量,你此时此刻设计的时候又不太可能最明确到底最后这个量是什么情况。北大把这些变量拿来直接作为建筑研究的一个对象,最后产品是相应的变化,可是拿不出一个产品来,永远是各种产品。其实之间并没有建立起比较的可能性,这实在是太不了解了。但是方法就避免了这个假设就一个可能,起码看到有若干个可能。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方法等于又向前走了一步,也不认为建筑师工作一定落在视觉的或者空间,看具体的插入点,也许技术的思想方法等于替换一部分经典的建筑设计思想方法。实际上虚拟空间、数码空间的存在是不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物质空间,这是一个典型的思想方法。他一定不可能完全定量。
 
杜鹃:或者由虚拟空间带动现有空间的改变。
 
主持人(张永和):有一些思考可能是数码的技术或者其他的技术,包括农业技术,通过这些计算反过来影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我举一个例子,我们麻省理工学院一个老师,他原来搞建筑的,现在搞数码技术,他跟建筑学的关系非常远了,这个人也许大家听说过,他写过一本书叫做《第三次浪潮》,这个作者近几年在做一个工作,他说我们不用盖希望小学,他说你盖三间房不能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他做一个售价最高100美元的电脑,这个电脑不用电的,因为贫困地区没有,是手摇生点,然后特别皮实,而且从6岁起码能用到16岁,游戏也可以在里面,他一定要让儿童拥有它,这样才能保护好。他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他跟各个国家的首脑会谈,连胡锦涛都见了好几次了,100元的电脑贫困孩子还买不起啊?通过捐赠等等就可以把经济问题解决,然后通过100美元的电脑来提高教育。你可以在露天使用这种电脑。
    我想说的是几种不同的思想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工作方法就成立。如果南山区政府请我们某一个学校设计改造方案,可能麻省理工学院就完蛋了。像普林斯顿、同济大学的可能会更合适。因为现在基本条件不清楚。帮助南山区的业主,可能看到不同变量之间的互相关系,可能北大的思想方法更合适。我无非是想做这样的一个比较。
    我们最后一个嘉宾终于赶到。刘老师,你讲普通话吧?你只有5分钟的时间。
 
观众:各位好,我是深大学校乐观,我有两个问题请问同济大学庄老师和主持人,城中村改造关键是在人,是不是因为村里人素质太高了才导致不便的影响。改造是改房子还是改人?如果改人怎么改?第二个问题请问主持人,首先确定一下上午曾主任是不是说过5年内把城中村全部重建?
   
主持人(张永和):我不知道。
  
观众:你了解不了解城市原居民对改造怎么看?
 
主持人(张永和):从城中村这块我工作参与的并不多,无非是曾主任或者其他老师听过当地居民的反映。第一个问题我倒想替庄老师回答,这不是素质问题。他面临实际上不同收入人群的问题,现在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当你的收入在某个层次上,你更可能用某种方式来使用一个空间。这牵扯到几层互相关联的,并不是仅仅经济这个问题单纯可以决定。比如说所有权,尽管我的经济收入很低,我没有钱修理我的房子,但是因为是我个人的私人财产,我会保护他。所以有等等这样的问题。就像华侨城租给做艺术创业的的各种公司,他马上会放大量资金改建空间,从建筑学角度我们未必认同这个改版,但是起码他有一个能力改,所以倒不是一个修养的问题。我看到艺术家改造的方案,我个人对建筑师还不太认同的,是不是钱少一点,他们手还会轻一点,这也说不定。所以钱的问题也有关系。
 
庄宇:我个人认为城中村提供了一个容器,住在里面的人是汤,你说汤换了,溶剂就一定发生变化吗?这不一定。我认为关键不在人。比如我买了一个房子,前面有海景,后来市政府又在前面盖了一个房子,如果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我会跟政府沟通。可能我们现在做的规划都是城外人的设想。我个人觉得,真正的城中村设计应该涉及各方面的沟通。所以这个问题是一个复杂问题,并不是换汤就好了。
 
北大学生在大新南村进行了一定量的采访、访谈,他们主要找两类人,一类是原居民,另一类是租民,这两类人的素质和心理完全不一样。问题的回答也是完全不同,挺有意思,如果谁感兴趣,可以跟北大学生联系拿到这份资料。接下来我们请刘宇扬老师谈谈。
 
刘宇扬:谢谢,我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我很高兴论坛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跟我的学生对城中村做的一些研究。针对城中村我们提出四个范围,包括制式突变,看看原有城中村有没有自己产生的一些规则。第二,室内性与巨大性,这是对当代商场空间所作出的回应,事实上很多城中村的改造或者城中村附近的空间常常会看到新的商场式的空间产生。第三,事件与空间,所谓软性的基础建设与可能设计的要素。第四,灵活规划的概念,以香港旺角超密度作为城中村设计的一个手法。
    2001年的时候,我们就对珠三角几乎失控但是又蓬勃发展的城市现象非常感兴趣。对此,规划师提出了剧异城市的概念,他提出传统城市要求一个平衡、和谐与共同性。而剧异城市的基础建立于各个部分之间的最大的差异性,不论是互补就是相互竞争的。靠的不是按部就班的创造管理想,实际上他是精巧而细致的,任何一部分细微改变都会造成整体的调整以重新达成各极端的均衡。当我们再看城中村的时候,这恰恰是城市概念一个微观的体现,因为城中村与周边关系是非常巧妙的一种关系。城中村提供的事实上是新城市的一些竞争优势,在这里我们先看深圳其他几个城中村的发展模式,比如向西村、渔农村、田面村这些例子,第一个学生所做的是一个范例策略。看到的是有机的城市发展或者大尺度的城中村改造,或者田面村基本是曼哈顿式规则性的排列,他的密度跟一般的密度不太一样。我们把几种不同的类型加入到大新村,看看大新村机理里能不能找到一些新的策略。
    稍微介绍一下四个概念,商场即村落。是希望把一个大的空间塞入城中村里。这个同学把香港、深圳几个大的商场,包括郎豪坊等等大商场,看这几个研究的时候,就看几个商场之间流通性的空间是一种连接性空间。在连接性空间的架构下带到城中村里,城中村是一种村落的尺度,这两者之间是否会发生一些新的状态。
    所谓软性基础建设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看到大新村有一个露天的棒球台,这对我们有所启发。其实城中村是人自己挖掘出来的,从这里是不是可以找到大新村本身的公共空间和个人开放空间的重新利用。
    最后旺角现象,所谓灵活、规划的一个概念,我们想到旺角是香港早期一个高密度的城市状态,这么多年之内,法规已经不能完全覆盖了,他每一个细微的改变,比如一个店铺要加一个楼梯或者多盖一个阳台之类的,这些都是在法规之外的现象,是不是在这种法规之外中间有一些模糊地带可以做一些新的发展方向。这位学生尝试找出城中村里一些建筑物和建筑物可以利用的空间,也许未来5年如果说不是全面改造而是阶段性改造的方法,未来在哪里可以找一些空的地,如果多盖十个平方米,那你要在另外一个地方还给公众十个平方米,用这样的调节来达到最大的灵活性。这是做完第一个阶段的研究后,在这个学期进行他们的毕业设计。这是制式与突变,演变成一个住宅小区的方案。室内性、巨大性就变成一个商场的设计。事件与空间就变成大新村一些公共空间的改造。最后旺角现象,一个灵活规划的策略。这是过程中的一些模型图。我介绍就到此为止,谢谢!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