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速记速录案例>>公建速记案例>>正在阅读

深圳双年展回顾与评点

  来源: 黑匣子速记    作者:  黑匣子速记    类型: 原创    发表: 2006/3/10    浏览:   


观众:我不太赞成你的说法,宜兰那个作品确实很好。这种类型某种意义上是超道德的行为,这毕竟还是很个体。这个别可以鼓励去做,整体去做是不太可以的。但是目前的话,我们没有太多人像他那样做而已。我今天想问张先生一个问题,我听孟院长对这次的评价是,他觉得中国建筑肯定是起来了,办的很成功。中国建筑肯定起来了这个标准是什么?是不是现在就已经起来了?
 
主持人(张永和):过觉得这里包含一个问题,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心态问题。我也上网,看到网上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中国是不是出大师的问题,我觉得这就像一口要吃一个大胖子,现在想的都太大。埋头盖房子就可以了。我也不认为台湾建筑师就是一个道德问题。像美国总统卡特参加了一个活动,他实际上就是帮穷人盖房子。可是卡特总统盖的房子是没有设计的,他的贡献就是钉钉子、支块木头,可是现在这些建筑师是把最先进的思想、态度提供给了一个弱势的群体。所以道德是其次的,而且他们能够搭这个桥,从这个角度落来说,我们应该改变一个观念,认为建筑师工作做的有成就,一定是设计国家大剧院、央视新楼,其实黄深远设计的一小段路花的心血就是能够跟一些大型项目相比的,一些重大项目谁也不会拒绝这种机会,可是这也不是建筑师唯一可能做的工作。
 
 
杜鹃:您刚才说一个人改变,但是实际上像美国的乡村工作室做的活动,他们往往出发点不是个人,他带动了一整个群体。比如谢正在招兵买马进行第二期在中国盖房子,哪怕你去帮几天忙也可以,他们跟当地农民一起盖绿色房子,自动取暖、自动取风、低耗能,他们希望农民自己可以盖了,不需要建筑师。比如他这个活动,两个月之内盖的房子,他接触的人、影响的人可能是上百个。这建筑师在自己工作室设计一个房子的影响大很多。所以如果有十个建筑在一个城市里集体的去影响,他的影响力是不可想象的,是非常大的。
 
孙振华: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补充说几句。上个月我有一个校友吴江华过80大寿,我们都去了,有学生问他,钱挣够了想干什么?他说最大的愿望是到乡下给农民设计厕所。他说我就要研究农民厕所问题。让中国农民也能够拥有一个比较好的厕所。这次人大热点问题就是新农村问题。我是在想如果中国建筑师把这些具体问题成为一种主流,中国主流建筑师都在考虑这些问题的话,那中国建筑师就已经在世界建筑前沿上了,就不存在什么30年、50年的距离。我们建筑师也不是说都学雷锋,他也收费,但是他关心到农民厕所问题的时候,我相信这个时候中国应该不自卑了,不必经常说我们中国很差。我是这么想的。
 
观众:谢这个作品参加展览完全不是因为他是一个高尚的人,而是在于他关注建筑的视点和方法是非常明确和正确的。所以他的工作显得特别感人,我记张老师说过实际上谢并不是为穷人做设计,而是因为他为穷人做了非常有想象的设计,所以才上了。而不是说他非常高尚,在一个小镇默默无闻,不是这样的出发。
 
观众:我是广东海岸大学的学生,我是艺术设计系的,我们这次来了30几位同学,专门慕名来看深圳的双年展,专门从湛江包一辆车7个小时赶过来,昨天在这里呆了一天,本来今天准备去走走就回去了,但是听说今天有论坛所以就过来了。今天听了各位老师对城市现象的分析,我发现双年展很关注弱势群体的问题,我有两个字想对大家说,那就是:感动。谢谢!
 
观众:我看了两次展览,总体感觉我们这个展览比较单纯。但是开车过来的时候,我在深圳也有将近20年,有一个基本的感觉,就是这个展览相对比较单纯、简单。我在北京也比较关注老张作品,我想听一下老张和老崔对深圳建筑方面有一个什么评估或者评价?越简单越好,我跟我朋友评价深圳,具体到事好像都比北方好一点。但是从复杂角度来看,就特别没有味道。就这方面两位老兄能够给一点什么简单纯粹的评估。
 
主持人(张永和):崔恺到了一个城,把重要建筑看一遍,誓不罢休。我首先是懒,其次我有一个借口,就在街上溜达溜达。从这个角度,深圳也不是太舒适,还是上海的浦西。过去25年,建的所有城市都是为了经济,不是为了生活。一概都不够方便、舒适。
 
崔恺:按时间来讲,我算一个老深圳,我85-89年就在深圳工作,所以对深圳有一个观察的过程,深圳在速度,有些方面是挺快、有些方面是挺慢。能挣钱的东西迅速就盖起来了。所以城市也能够盖一些不怎么样的大量建筑,但是盖的很快。但是盖那些政治性的东西。像北京政治性的东西盖的挺快。将近4、3年的东西,我看文化中心老盖不完。一方面从建筑师角度有点失落,怎么老看不上。这对城市来讲,包括大家对城中村都很关注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城市是不是显得挺真实。我看有一个评价,说北京是政治性的,成都是休闲的城市,深圳虽然从平地建起,然后有很多专家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规划,但是最后呈现的状况是挺自然的一种特征。
 
观众:我这里带来一个信息。规划局设计处的王伟文处长跟冯越强聊起来的时候,说对双年展没有出什么力,说我们没有正面出力,但是后面还是出了点小力。去年圣诞节的时候,有一个小的报道我简单给大家翻译一下,想说的是这次双年展办的非常成功。祖国上也有一些关注。去年法国文化部、法国遗产委员会有四位先生、女士组成了一个代表团专门来到深圳参观了我们这次首届城市建筑双年展。回去后在法国最有名的报纸《世界报》,今年1月12号作了一个特别报道,这个报道不是很长,大概一篇文章。我把主要内容给大家说一下。说到04年北京建筑艺术双年展不像一个专业的展览,更像一个普通的展览会,结果确实不怎么样。今年在深圳办了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在张永和先生策展下是非常成功,也介绍了张永和先生的一些背景情况。张老师面对中国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面对乡村人城市化的过程,组建了一个工作室。接着谈了深圳的概括,对大多数人来讲,是一个具有机遇的城市,常住人口200万,贫富差距非常大的一个城市,同时非常具有包容性,相当多的历史痕迹或者像城中村这种比较简单的城市状态仍然存在,但是也说了受到一些来自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影响,这些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这次双年展他们特别关注一点,就是城中村这个问题。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组成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启发人们的思路。另外这次展览是比较粗矿,但是又具有启发性的一个展览。从这个展览上看到中国有一批35-40岁的优秀设计师的出现,他们并不是与现代建筑完全保存一致的,同时也不是完全回归到传统,更多的是用现代的语言、思维方式去关注中国特有城市问题、社会问题。另外,它最后也特别提到现在通过互联网也可以很容易找到这次参展所出现的一些优秀作品、设计师,其中提到了参展的一些项目,包括崔恺大师的项目。
    另外,我本人有一个问题请问张老师。这次展览我个人认为办得相当不错。给我第一感觉就是信息量非常大。城市开门这个主题非常贴近。我想问一下张老师,作为独立策展人这个角度,对今后办双年展有些什么更好的建议?谢谢。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