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记速录案例>> 地产速记案例>>正在阅读
余秋雨:中国传统人居之文化解读
来源: 黑匣子速记 作者: 余秋雨 类型: 其他 发表: 2006/3/18 浏览:
|
这里面非常重要的,我多次写过的就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佛罗伦萨出现的奇迹,我觉得一切研究建筑和人居文明的人都不应该忘记佛罗伦萨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创造了这个奇迹,美第奇家族在那里创造,他是一个银行家,非常有钱,同时这个家族又获得了佛罗伦萨的比较多的权利,但是他们居然狂热的爱好文化和艺术,这三种力量全部集中在一个家族的时候,产生了一个惊人的效果,这个效果就是全城的人都崇拜这个家族,这个家族在崇拜历史文化,于是出现的一群全城崇拜文化艺术的市民,市民并不一定崇拜艺术文化的,他只是崇拜贵族,但没想到这个贵族是崇拜高层次的艺术文化的,在这个高层次的建筑文化艺术当中,当时他们觉得最重要的是建筑文化,造教堂、造住宅,所以他们在发现和培养这些文艺复兴大师的时候,大家知道了,米开朗基罗是在13岁的时候被美第奇家族发现的,供他读书,并培养他。 达芬奇也是美第奇家族发现并聘用过来的,而这些人都问鼎过建筑,都问鼎过造房子。这在佛罗伦萨就出现过这样的情景,我前面讲到的,崇拜文化艺术,而崇拜文化艺术的核心是崇拜建筑。美第奇家族对建筑美学的选择是米开罗和达芬奇的选择,也成了全城的选择,于是市民的建筑水平大大提高,市民一开始是有一点像我们能够理解的心态,是向贵族生态靠近,也开始看看为什么它的建筑那么单纯,那么漂亮,他的建筑为什么那么宏伟、那么实用,不断的模仿,贵族之间还有点竞争,因为佛罗伦萨不仅仅一个美第奇家族,他们竞争的方式也是到欧洲各地区聘请大艺术家、大建筑师,给他们的教堂做对比,这就在佛罗伦萨的城市里面构成了一个建筑学上的竞争。 建筑学上教堂的竞争是一个高端的竞争,还有家族住宅的竞争,成了实实在在的竞争。当时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印象就是美第奇家族心头一个病,就是另外一个富商,我一定要战胜它。战胜它的标志是让它破产,的标志是把他的家产买过来,我们现在如果到佛罗伦萨去参观时间长一点的话,我们还能参观到这样的庭院,它居然还保持着原来这个商人的名字。 这样的话,在佛罗伦萨里面,展开了一个以世界级的大师作为最高座标的建筑学的竞争和人居的竞争,这个竞争的结果对欧洲文明的推进是大有好处的。中华文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以贵族生态作为全市民的模仿对象的这么一个竞争过程,这在当时一直没有出现。所以我们的贵族房子还是贵族房子,就是有钱的房子还是有钱的房子,和外面的情境是完全没关系的,和他的房子的情境是完全没关系的。就尊卑有别的结构在我们的群体性当中充分体现。而在欧洲我们去旅游的时候是不是有这个感觉,就是我们在那儿,即贫民的房子我很少看到丑陋的房子,这个传统和佛罗伦萨的传统是紧紧相关的。在有一些国家里面看到好多法律,造不好看的房子是犯法的,造完全一样的房子也是犯法的,这是地方法规。 我在比利时的一个城市里边,他们城市现在还在实行,就是很靠近的两个房子如果完全克隆了他的房子,那就犯法了。它是一个在家族之外的城市文明,或者说是整体环境式的文明成为它整个人居生态的总体思考范畴。我们的是跟外面的不一样的,只要把我自己的做好就可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这时候分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界限:中国的民居建筑和西方的民居建筑相比,在这儿就开始出现了很大的区别。 后来到明清两代,当然也有很优秀的建筑,比如北京城的建造和南京城的扩建,明长城的建造都是明代的大手笔,但是明清两代在中国建筑史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园林上的建造,从私家园林到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最大的就是我们在北京看到的那些大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我们可以在苏州看到。这和公众性的建筑关系不是很大,它们在里面做得非常好,非常优美,但是它和公共享受关系不大,不是一个群体性的人居文明。所以后来就出现了这么一个情形,大家都知道,中国近代史当中,上海有很多公岸,上海开始开放外滩公园的时候,什么人可以入内,什么人不可以内,我们只说一个问题,就是当时人们还难以想象有一个园林谁都可以进去,这是很荒唐的一件事情,怎么可以谁都可以进去呢?是谁家的、不是谁家的大家都可以进去,大家脑子里就有点转不过来。所以当时造了两个公园,一个就是外滩公园,华人不可以进去,一个就是昆山花园,外国人不可以进去,当然狗也不能进去,就是开始做一个公共园林的实验,那是欧洲文明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就开始建造的公共园林,中国在现代化过程当中,有好多公共园林难度很大的,我看到一些资料,譬如上海开始有自来水的时候,好多家庭都提出,有人在自来水里放毒怎么办?他们就提出晚上不出门,不收公共费,这是一个长久的文化造成他们有这种意识。 我前面所说的,大家大体可以知道两种文明的不同的文化方式,这就体现在欧化性,欧化性太少了,我们有非常规范的皇宫,有非常规范的陵墓,在唐后期也有非常优秀的民居,而这个民居也是尊卑有序的,非常规范的,它的群体性是内向的群体性,不是发散到社会上去的。欧洲以神权为基础的,它们有很多教堂,有好多宗教建筑,在文艺复兴以后,有宗教建筑发散开去,开始有一些大师们组成了群体的人居形态,这个形态慢慢发展下来就不错。这是第一个两方面的差别。 第二个两方面的差别在我们人居当中,在建筑形态当中还有两个技术性的差别,一个就是我们的气候和我们的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建筑材料的不同,和我们的观念的不同造成了它们的建筑比较的永恒性的可以保留,而中国的传统建筑能够保留的时间很长的可能性比较小,这一点某种意义上我们不能老是抱怨我们破坏文物,不完全是这样的,因为我们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一种建筑形态,它们是木质结构,不能避免虫蛀,也不能避免火灾,也不能避免发霉,所以它就非常容易几代之后倒塌。而大石结构就不一样了,名居进驻采用当地的材料,皇家个建筑情况不一样。可以远地来建筑,民居建筑只能就地取材,这和技术性的原因有关。而欧洲做民居建筑范本保留得很多,不完全是我们否定保存我们的文物。 当然观念上也有,台湾的建筑学大师在这点上为中国这方面的文明辩护,他就说中国人有一个思维,儿子对爷爷的忠诚表现为重修祖宅,把祖宅推掉重新修过,他才是一个非常好的孙子,或者一个非常好的后代,并不是像欧洲一样,欧洲有的时候是一个战胜者的心理状态,我是把他的好房子占领过来。中国更新换代,能够新的话就追求新,万象更新是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从《易经》开始的观念,所以要不断地除旧迎新,造成了中国的建筑文化保留得比较少,这也是中国和西方的不一样。我接触的一些朋友都说中国人就是能够迎新,把文物都完全破坏了,还有朋友说不完全是这样,是两种材料和两种哲学所产生的不同,这一点上不要老是自暴自弃,觉得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是用平常的方式,我们以皇权作为出发点,他们用神权作为出发点所产生的不同。 我讲的完全不同,有共同的特点,这句话是雨果先生在《巴黎圣母院》讲过的一句话,他是随意写到的,这句话成为我们好多建筑学家非常高兴的一句话,就是说“从人类文明开始到十五世纪,全人类才能和智慧的最集中表现是在建筑上”,他讲的是最主要的表现是在建筑上。所以,雨果说“建筑是人类集体写作的一本大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中国也是,西方也是,有差别,但是基本上是这样的。这一点可以回到我所说的书本文化或者叫书面文化和生态文化的不同了。生态文化既是全部文化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书面文化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生态文化的范围比较大。 在这里我要转到我的第二个问题,在人居文化和建筑文化过程当中,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扯得远了一点,但是我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很重要,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我在讲前面第一个问题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讲我们在文化转型的时候,我们要讲讲,我们的建筑文化和人居文化其实是我们文化的一种物态形式。第二我要讲的是在这个问题上的责任。 我讲过由于美第奇家族的作用,使得欧洲第一流的知识分子、第一流的艺术家参与了建筑文化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在中国迟迟没有出现,我们有的时候需要认真的做一些反思,中国确实有极其优秀的建筑,但是我们见不到这个建筑背后知识分子的灵魂,他的论述,他的坚持,甚至于连他们的名字我们都不知道,更不要说他们的观念,我们都不太清楚。时间一长,在我们的知识界里造成了一个风气,这个风气就是大家都在书面上吟诗作文,不太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态,把生活方式看得非常的轻。能够找得到生态文化的内容是有的,但是不太多,比例失调,而且那些所谓生态文化的著作,在我们过去的主流文化中处于边缘地位,而这些生态文化的艺术都鱼燕不详。我们不太清楚我们伟大的诗人和哲学家他们居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永远都不太清楚,他们怎么过日子,怎么起居,其实这很重要,环境和心里是直接有关的,大环境是一座城市,一个山林,小环境是他的居室,这对他的心理是直接有关的,但是我们都不太清楚。 我个人心目当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唐代诗人王维,他也有一点简单的描写,我们有好多水墨画也画过他,但他到底怎么样子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诗文太讲究意境了,到底是怎么样我们不太清楚。另外我们知道白居易,他住的地方旅道坊,他住在那儿也有一点描写,但怎么样就不太清楚。更具体的当然是杜甫的《茅庐为秋风所破歌》,我们知道他的屋顶上有三层茅草,他的语意写得比较具体的,其它我们的文人,我们文化的主流对于生态,对于自己的居住好像都不舍得笔墨来描写,觉得这是很世俗的事情。幸好我们出现了一些画家,隐隐约约的画了一些简单的画,但是也太简单了,确实不太清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分子的失职。 现在大家可以明白了,其实我们的住和我们的心态的变化是很大的。我在我的一个笺文里写到,我在当院长的时候,我猜测到我们学校里的八个,原因是我在这里不向打架,在大学的学校里面如果到处都是弯弯曲曲的大的环境的话,每个学生的心态一定是坏的,怎么可能好得起来?因为大家可以想象,小小的学校里面又有钢材仓库,也有玻璃仓库,全部拆光以后都变成了花园,在这个环境当中大家都遵守纪律了,大家也爱护环境和卫生了,心态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环境文人一直不注意,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前两天我在上海,一些老师也有人问我,他说你在十几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叫《上海人》,你对上海人的批评我们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也讲得很对,你现在能不能讲一下上海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仔细一想这个根本性的变化来自于住宅的改变,而不是思想教育的改变。我想我们在座的人都可以知道,我为什么在这儿讲呢?就是中国文化不知道生态文化对于文化思维的重大作用,生态文化太重要了。 当年,我在写《上海人》的时候,上海的小市民文化,为什么人人讨厌,全国没有地方不讨厌上海的小市民的,我是浙江人,我也是在半道上进入上海,所以我有一种比较清醒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种种恶劣的表现当中,全在于住宅的狭小。他们来自于各地,里面有浙江人,有山东人,他们本来没有带来多少小市民气息,但是从解放以前的那个石窟房里面,大家也是居住在一起,没有过多的美好的评价,外面看还可以,但里面的是很拥挤的,哪怕是一家人住,因为当时的家庭比较大,孩子比较多,也是极端拥挤,互相窥视,很多人用一个马桶,所以上海人起来的第一个声音是倒马桶的声音,现在我们把二、三十年的上海,有一些思想家、作家可能写得过于美好了,我的祖辈就在上海,我的感觉就很明确,上海人起床第一个声音就是倒马桶的声音,第一个味道是臭味,有很少比例的人才能用得上抽水马桶。当年我在做院长的时候还能经常见到现在做委员长的一位朋友,他说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消除这种马桶,没想到九年就消除了,没想到完全是上海的住宅改变了这种文化。 但是后来想想,五、六家人家合用一个小厕所,每天早晨都要上班,门口排着队,五、六家人合用一个狭小的厨房,大家都是用一个水表和一个煤气表,而上海人又见过大世面,脑子的聪明度又足够,大家想想,如果我们在座的人到这个地位上去,大家都会成为被人讨厌的人,你们都会敏感于一点一滴,敏感于隔壁的年轻人为什么在马桶上坐了那么久,我们不会考虑他昨天吃坏了肚子,在马桶上坐了很久。炒菜的时候也是一样,门口的一点纸屑都会成为打斗的资源,小空间就是封闭的一种形态。 终于把这个环境改变以后,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对上海比较了解,首先所谓拆迁、动迁,本来那些吵闹吵了几十年的小市民突然说你们可以搬房子了,那都是挥泪道别,一次次拥抱,一次次握手,我看过上海的纪录片,从他们的祖父辈开始,不知道打了多少架。终于分开了,一开始他们都抱怨,我怎么可以做下乡人,因为上海人对下乡人有一种防范心理,但是到那里一看,那些社区都是独立的了,厕所是独立的,厨房是独立,而且房子有好多间,比原来的房子要大好多倍。所以一般都是非常的快活的搬到各个郊区去了,他们就把几代的恩怨全部化解了,化解在居住的点点上。这一点是很奇怪的,大家原来多少年前抢,我们通过多少年的教育可以改变小市民的这种狭隘心理,搞思想教育吧,这多不好,虽然我们现在在大学读的是天文学,回到家里还是那种化学,还是你可以听到隔壁人讲任何话,隔壁人也可以偷看着你,这种生活环境多少年下来怎么办?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脆弱的,人是非常容易被居住环境塑造的 我们终于拥有了特别好的居住环境,这些年是在不断变化,在普通民居建筑上现在已经到了世界级的地步了,我听外国人说了一句话,你们中国人真神气了,我们美国只设计博物馆的国家也到你们中国去设计民房了,这不得了,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经济魅力,他们那些大建筑学家看不起民居的人都到中国来设计民居了,这叫日新月异,现在五年前的房子已经根本不行了,根本不敢叫朋友去看了,可见变化极大。这是在一个环境里面的变化带来了我们心态的变化,带来了我们在街道上走路的从容,也带来了我们在国际社会上的一种更自信的形态,这个自信的形态是各种各样虚假东西给我们的,但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我们的居住环境,而物质生活最好的形态是居住环境。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我们中国文化当中,知识分子有很长时间冷落了一个氛围,就是人居生态对文化氛围的重大影响。当然把这个问题再进一步扩大的话,程度就更伟大了。 譬如,我觉得人居让中国的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每个人拥有了比较好的住房以后,在城市当中就不再有严格意义上的无产阶级,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对社会的安定,对于过去所遗留的层次灾难的回避,对于人们和国家政府之间信贷关系的建立,对于自己拥有不动产的一种心态,这种其次,有了生命的自由空间,这就是非常重要了。我们知道,我们生命是有时空两度组成,时间和空间两度组成。时间我们要改变就有点难度,因为上天给我们活个九十年已经很长了,活个八十年就蛮好了,要有太大的变化很难,我们拼命的锻炼可能延长的时间也不多,按照台湾的李谣先生说,你把锻炼的时间更好地利用就可以了。既然生命的质量有时间和空间两度来限定它,那么时间不太能够变动,我们可以变动的是空间选择的自由。空间的选择的自由有两方面,一方面比如像我一样尽自己的可能去旅行,走很多地方,这也是空间的变化。另外一方面就是居住空间的自由选择,这也是我们人居文化发展到现在以后,改变中国人生命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
「1」「2」「3」「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