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孟建民):刚才我们台上各位资深专家都谈了非常好的意见。我们伍先生也是绿色建筑方面的专家,请伍先生谈谈自己的观点。然后台下各位同仁有什么好的意见,我们回头可以互动。我们先请伍先生。
伍灼宜:我本来不准备再说了,但是刚才叶院长这一番话说的太好了。讲到了建筑方向的问题。刚才谈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当然可持续发展有很多不同的范畴,经济方面、社会方面、环境方面的等等,经济方面我不讲太多了。其中谈到环保的问题,刚才提到南方气侯很不同,所以建筑也很不同。大的气侯当然是很重要。但是香港和深圳是一个密度很高的城市,气侯影响很大。城市发展高楼大厦都影响了一个小区主导风,比如从东面来或者西南方面来,所以对地区微气侯影响很重要。最近,有电脑软件工具帮助建筑师能够在小区准确设计,考虑这个微气侯,还有阳光、空气、光线等等方面。建筑非常重要,可是规划怎么布局,怎么样被城市其他规划影响,他怎么影响其他的发展这也很重要。不要单看自己的发展好不好,也要看这个发展对周边小区影响是怎样。比如香港很多高层大厦都像一个屏障一样,把整整主导风影响了,后面没有风了。
另外,在社会方面可持续发展,这方面我们谈了很多以人为本的方向。刚才我看了展览,我觉得我们接着的很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样平衡形象建筑和人居建筑的挑战。很多建筑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形象,iconical architerture(图像建筑)、humaii Architecture(人文建筑),空间里面的活动包括了人,人怎么用这个空间,他从空间得到他的需要这是很重要的。形象是第一印象,感觉到很高兴,感觉空间给你很大的冲击。但是最后用途怎么样,这是最重要的。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主持人(乐素芬):这个展览里有一个作品我很有感情,就是艺术公园,里面有17个作品很有意思,由17个不同的建筑师,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一个很好的作品在公园里供市民观赏。这个公园的概念我希望在香港能够用得着。我也去过法国、美国等国家,他们也有这个概念。我想问深圳有没有这个想法可以供不同国家的建筑师把他们的作品放在公众场合展览。
主持人(孟建民):今天在这里都是我们民间建筑师,都是学会、协会的资深专家。估计这个问题,从我们深圳市建筑师的角度还是希望有这样的机会、条件能吸引国际上建筑师参与活动。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专家可能以后会有机会向有关方面提这样的建议,也希望我们深港两方面共同创造这样的建筑。因为我们这么近,要是能展开这方面,对提升我们在全国或者国际上的影响力会更有意义。
刘毅:刚才秘书长提出搞一个著名建筑师联合展览,深圳市国际园林博览会我想大家都去参观过了。这个园博会前年召开,有90几个单位来参加,其中有35个国家,有60多个国内各个省市的各个单位参加这个园林博览会。你来参加,就把自己的作品带来。比如里面有美国、印度、俄罗斯等等。因此在园林博览会里参观就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不同的东西。刚好我是园博会规划设计小组的组长,这90多个机构的作品都要经过我们审阅,确实很有特点。谢谢!
叶青:刚才秘书长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感觉这个问题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想也蛮有意思的,我们可不可以说深圳已经这样做了。建筑师的活动对建筑师的考验本身就是在各种条件限制之下,在各种矛盾当中怎么样创造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体,同时又能满足业主最大的需求。我们城市20年,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变成现代化大都市,这里面这么多作品都是来自全世界、全国优秀建筑师留下的作品,我们不敢说每一个建筑都是优秀的,但是从里面一定能发现很多优秀的作品,是不是一个大的博览会呢?是不是我们一个大的展场呢?今后我们是不是还有这样的机会呢?所以我想一个城市要找一片很大的地专门给各位大师创造一个艺术品的话,我们有多少这样的机会呢?我们又有多少土地供你这样的机会呢?在我们平常每一个项目当中,我们可不可以作出最好的作品呢?谢谢。
主持人(孟建民):谢谢叶院长,实际上深圳就是一个大的实验场,实验是他的特点。大家探讨了有关建筑方面的问题,针对双年展,我还想听听各位对双年展除了肯定意见外,对未来要进一步办好双年展,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我也想听听各位专家的意见。
林云峰:我想利用香港的一些例子跟大家谈一谈,有什么是不应该在香港做的。我希望这些可以给大家作为参考,但是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不能代表我们的学会。香港过去20多年,建筑师创造的空间是越来越小。发展商方面主要是不重视建筑创意这方面。为什么有这个问题呢?我很有兴趣想知道在深圳有多少个发展商?谁能告诉我?
主持人(孟建民):200、300个应该是比较有规模的,如果全部的话就更更多了。
林云峰:我请问了上海的朋友,他们告诉我上海有2000个发展商。香港有规模一点的发展商,20都不到。如果大规模的,可能就是5个左右。这很有问题。问题是他们建什么都可以卖。建筑的设计不重要。没建好都已经卖了,人家不用看设计的是什么。主要看的是楼宇的面积,发展商重视的是容积率。所以在香港过去20多年,好的建筑很多都是公共建筑,建筑师发展的空间受很大的限制。怎么可以30年没有什么建筑呢?就是因为发展商基本上没有什么需要改善的。我很多时候碰到电视台的记者,他们问我们来到内地看到内地的建筑设计比香港的还多创意,问我对不对?赞成不赞成?我当然赞成。我刚才谈的就是政府的政策,不是他有心,但是就是为几个少数的超大型的发展商创造了最好的经营环境。小型一点的发展商就没有这个机会。政府的规划是越来越大,比较小型的发展商就很难有机会参与。所以我自己在城市规划委员会也经常要求应该把地块分批发展,而不像一个大地块,好像西九龙一个大地块交给一个发展商发展。这对建筑师的创造条件、城市建筑都是不利的。这是香港建筑过去20多年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另外,我们对推动建筑这方面够不够。香港建筑师学会是一个民间的团体,我们没有权,但是我们有没有影响力呢?一般的市民了不了解建筑这方面呢?过去20多年,我们地产发展太好了,一般人都太忙碌了,没有时间去推动政府对建筑的重视,也没有大力推动一般市民对建筑的了解。所以我们觉得过去十多年多做功夫,多宣传什么是好建筑。以前我们做的不够,所以今天在香港面对的问题就是刚才提出的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建筑跟规划的问题。在香港我念的是建筑,后来也读了规划。在香港建筑和规划是两个专业,大家沟通很少。所以在香港的规划师对三维构思了解很少。他们主要是土地规划。所以在香港找不到整个发展的模型,因为他们做规划的总是把一张大地图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发展密度、不同的用途就算了。做了规划后,也不知道原来建的是60、80层高的密度,把香港的密度推的很高。最近你来到香港,看到住宅很多是60多层高,这很大问题。主要是发展商希望他们的发展越来越赚钱。规划师是搞数字的,他们不了解某些建筑是60多层的建筑物,建完后才发现这么密的,一道大墙挡住了维多利亚港,因为他们没有配合。现在我们多沟通,多互相了解,也希望香港政府在这方面多做一个整体的考虑。再说,可能还有很多东西要谈。但是不能几分钟都说出来。这些都是我们香港要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今天跟大家聊聊,也希望深圳的朋友不会跟我们一样要面对刚才我说的这几个问题。谢谢大家! |
「1」「2」「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