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们的居住技术方面或者说居住产业如何发达,我们一定不能让他把我们和自然的关系割断开,因为这是人最根本的精神需要。 第二,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居住还应该满足人社会性的需要。除了自然外,人最需要的是人。人不可能完全独居,不能跟自然割裂开,也不能跟自己的同类隔绝起来。和自己同类隔绝开了,你居住环境再好也会无法忍受。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可能西方,包括我们现在,从居住来说,人际关系越来越疏远。我想这是很普通的事情了。比如张爱玲,死了几天才发现,他一个人居住,和周围邻居没有任何联系。这么大一个作家,最后死的很气量。这恐怕也是比较不人性的。 中国人从传统的居住来说是比较强调一个家族在一起住,人的关系很密切,这个东西也有缺陷,没有个人自由了。我觉得两者应该有一个度,既能够和你的同类、你的亲人、你的邻居或者整个社区之间有一种人情的联系,同时保证每个人的自由空间,这两方面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度,因为这两方面都是人性的需要。这是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应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人除了对建筑有功能要求之外,还有审美的要求。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我们这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当然这种要求除了一般审美标准外,还有个性问题,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居住空间能够体现自己的个性、能够实现自己的个性。这是我对居住文化的理解。 下面我讲一讲哲学对一般文化的影响,也包括对居住文化的影响。这个问题我想从中国和西方作一个对比,我觉得中国哲学跟西方哲学非常不同。这种不同也给我们中国和西方的居住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哲学和居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关系,从大的来说,大的居住环境决定了哲学、世界观。世界观和哲学又反过来对居住文化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他是一个互相影响的关系。 从中国和西方哲学对比来说,就很清楚。和西方哲学比较,我觉得中国哲学有两大缺陷。这两大缺陷不是我发现的,100年前就有中国学者发现了。哪两个缺陷呢?一个是中国的哲学缺少了形而上学。这和我们以前宣传的静止的、表面看问题那样来解释形而上学完全是两码事。西方哲学说到底就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呢?物理学是研究有形的世界、看得见的事情。哲学是研究看得见世界背后那个看不见的世界,有形世界背后的无形世界,这就是形而上学。按照西方来说,他认为我们看到的都是现象,这些现象背后一定有一个本质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去追问这个本质,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终极观念。他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人既然有一死,到底最后有什么意义?他要问最后的东西,这就是形而上学。 100多年前我们中国有一个学者叫做王国维,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国学大师,他成为国学大师之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西方哲学极为感兴趣的人,那个时候才21、22岁,非常喜欢德国哲学。自己在那里啃康德、苏本华、尼采,那个时候他认为中国没有纯粹的哲学。他认为哲学应该是纯粹的哲学,应该是形而上学,去研究那些、思考那些人生的根本问题,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才是哲学,但是中国没有这样的哲学。 中国像孔子、孟子,他们的东西是道德学、政治学,他关注的是政治、道德,他没有关注人生和世界这些根本问题。这是中国最大的缺陷。 这个缺陷造成什么呢?中国的儒家太重视世俗的东西、人与人的关系,他最关系社会的秩序问题,要建立起社会稳定的等级秩序,每个人都安分守己做自己的事,要遵守规矩。儒家最关心社会稳定问题。 但是对于那些超出世俗范围的精神追求,儒家是不重视的,认为那个东西在儒家里很难找到。西方有很多人认为精神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不需要为精神的东西寻找一个世俗的根据,他本身就有价值。这就造成中西方有很大的差别,西方人尊重精神价值本身,而中国人往往更加实用一些。精神价值从实用方面追求。最后他说中国没有本土的宗教,佛教是传进来了,传进来后也变得世俗化了,原本佛教的东西在中国也是很少了。比较原汁原味的佛教在中国是推不开的,在民众里是推不开的,都是少数人在里面研究。这是一个大的区别。 西方人喜欢形而上,中国人缺少形而上,缺少追问。所以造成中国没有本土的宗教,比较世俗化,尤其比较关注社会的问题、社会的稳定。这个东西对建筑、居住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方最辉煌的建筑是什么呢?就是神庙、教堂。我看余秋雨也谈到这个问题,古希腊、罗马神庙,中世纪留下大量辉煌的教堂,他们往往花几百年时间,好几代人建一座大教堂,像巴黎圣母院都是几百年建起来的。所有最伟大的艺术都用来装饰教堂了。所以这在西方是最发达的建筑。我们一般到西方去旅游,主要参观的就是教堂。 佛教传进来后,我们也有了佛庙、寺院,但是从本土来说、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最发达的建筑是什么?我说不是皇宫,是陵墓。皇宫不是中国的特色,西方皇宫也很辉煌。你看巴黎凡尔赛宫都很辉煌,一点不亚于我们中国的。皇宫不是中国的特色,中国的皇宫往往是一层一层的,西方的皇宫像凡尔赛宫都是楼房。中国皇帝花了很大力气修墓,从秦始皇开始。而且陵墓的修建基本也是私人的东西,他想把生前的生活死后继续延续,所以秦始皇兵马俑这些,还是想死后延续生活。他的生活是很世俗的。这些在巴黎是找不到的。很多都是为了纪念有贡献人的,而且也是很简单的墓碑,他们的墓园就像花园一样。但是皇帝的陵墓你是找不到的。路易十四,一代伟大君主,他修了凡尔赛宫,但是你根本找不到他的陵墓,他们不看中这个,他们认为人死了后到了天国,灵魂升天了,死后就不是皇帝了,不可能过世俗的生活,但是中国人想把世俗的生活延续下去,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如果说对人和世界关系上这个问题上,西方哲学是形而上学,追求终极的东西。西方的基督教相信上帝、相信天国,他这个东西虽然是后来受希伯来文化的影响,但是一开始在希腊哲学就有它的根据。柏拉图就认为我们现实的世界是虚幻的世界,背后有一个更真实的世界,更本质的世界,他称为理念世界,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我们的灵魂要回到那里去。这个东西到基督教就变成天国、变成上帝了。他有一种超越的追求,这是一个区别。 另外,在社会问题上,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有一个重大的区别。西方有个人主义或者叫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哲学是西方在社会问题上、社会问题上基本的哲学。在他们看来,社会是为什么存在着?社会是为个人服务的。个人才是目的,社会是手段。这个思想在他们尤其是从古罗马以来是一个非常牢固的思想,到了近代,从英国古典自由主义,像洛克、亚当斯密、约翰姆这些人都开始非常系统的阐述思想,社会是为了个人服务的。如果一个社会不是为了个人服务,他是一个抽象的东西。你判断一个社会的好坏,就是看他是不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环境。这个思想就叫自由主义,这个自由主义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要保证个人自由。 为什么要保证个人自由呢?我可以举亚当斯密的论证,他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个体。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来说,他都是趋利避害的,对生命有利的喜欢,对生命不利的逃避。都是快乐的喜欢、痛苦的要逃避,这是人的本能,无所谓好坏。 从本性上来说,人是利己的,对于利己这一点,我们不能作道德的判断,说是好还是坏,既然是本能,就不能批判他,应该顺应他。 一个好的社会是怎样的呢?就应该保护每个人的利己。你要追求个人利益,这是本性,可以。每个人都可以追求。但是你利己,他也利己,你可以利己,但是你不能阻碍别人利己,不能去损害别人。每个人都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都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从利己这一点他推出人人都利己,我们允许人人都利己,但是不允许有人损害别人,因为你损害了别人,就损害了别人利己,这是不允许的。 一个自由的社会或者说一个法制社会,其实这两个概念是一回事。一个自由的社会、一个法制的社会基本原则就是这样,保护利己、惩罚损人。利己是允许的,损人是不允许的。他按照这个原则指导社会。每个人都可以自由,但是都不能侵犯别人的自由,这样怎么会没有秩序呢?怕就怕既否定了这个利己,不让每个人追求利己,同时损害别人利己又得不到惩罚,这个社会就乱套了这恐怕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众人鼓掌)。 所以这个个人主义是一个好东西,我们以前老是从道德方面批判。他并不是说损人利己,是利己不损人。可以利己,不允许损人。这是西方个人主义的核心。但是这个东西在我们中国是缺少的。这个东西是谁发言的,是严复发现的,100多年前,严复就指出了这一点,中国有两个学者是最早学习西方的哲学,把西方的哲学引进来,一个是王国维,王国维引进德国哲学,把西方的形而上学引进过来。另外一个是严复,严复引进的是英国自由主义哲学。 他说,在中国你是找不到个人自由这个东西。历来统治者从来不承认个人可以自由,历来是否认的。 这个东西对居住有什么影响呢?这个我可能有点牵强附会了(笑),但是还是有一点关系。中国的儒家是不承认个人地位的,从来不承认个人地位。中国儒家这是一个特别大的毛病。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是仁。仁就是同情心的东西,孟子说,恻隐之心,人之观也。人与人之间应该强调同情心。西方哲学家也重视同情这个东西。比如亚当斯密就说同情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有同情心产生两种人类最基本的道德,一种就是正义。正义是什么呢?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每个人都是爱自己,都爱自己的生命,都利己。人除了利己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本性,几乎是本性了,就是同情。就是推己及人,你是利己的,你爱自己的生命,你看到别的生命受到损害的时候就感到难受,这就是同情心,人是推己及人的。你觉得有害的事情,你也应该让别人避免,就是不能损人。这是正义。正义的原则就是不要损人。 另外一个道德就是仁慈。你认为好的东西,你应该让别人享受到,这是仁慈。你过得好了,你应该让别人也过得好一点。 |
「1」「2」「3」「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