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速记速录案例>>文学速记案例>>正在阅读

丁学良:读书的目的是多重的

  来源: 黑匣子速记    作者:  黑匣子速记    类型: 原创    发表: 2009/6/12    浏览:   


 
 
    某编辑曾好几次非常诚恳地请我写写如何读书,我迟迟未写。不是因为我对这个邀请不大接受,完全不是这样。恰恰相反,我是对这个邀请太重视,赋予太高的价值。编辑提出的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你读过的书中间,你认为那些书非常好,值得向大学生们作推荐。在给出书断之前,仅仅这个问题就要花很多时间来回答。为什么呢?根据我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也根据我观察的身边人读书的情况。我至少可以这么说,在今天,读书的人可能有非常不同的目的。有些书好还是不好,值得读还是不值得读,怎么读,该不该推荐?不仅仅取决于这个推荐者本人。更切近地、更相关地是他的读书的目的,而这个读书的目的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
    就我本人来说吧,可以诚恳地告诉读者:我这么多年来,在中国读书,在国外读书,读中文的,读英文的,大概能分成这么几种目的取向:
    第一种,出于学一种知识。当然,这个知识的本身,从我的专业,无论是我做学生时选取的专业还是毕业以后做教授、做研究工作相关的专业,从这个专业的眼光看是非常重要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我本人以前在国内学的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到海外学习的专业又不同。那么,至少到现在为止,在这三个不一样的大的专业领域里面,有些知识性的东西我必须读。如果不读,我在这个领域里面就可能被人家认为在知识上有很多基本的、重要的、甚至是致命的空白点,这是不行的。所以在我的专业里面,在我看来属于基本的知识,比如政治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知识,包括跟中国相关的或不直接相关的。跟东亚、跟美国、跟前苏联和东欧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知识性研究成果,我要读。这就是第一类,为了寻求知识必须要读的那些非常重要的书。
    密切相关的还有第二类,这是在一个更具体的工具的水平上讲的,就是为了获得一种技能要读的书,技能和知识之间有很大差别。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要学电脑,即使你不是把电脑当做一种专业,电脑只是你工作时的一种手段。你写东西也好,寻找资料也好,有关的技能你得学。又比如说,你是做社会调查、社会研究的,统计方面的技能你也要学。为了学习这些技能,你得读一些书,这些技能是辅助性的。所以这方面的书要读,但是不需要读得太多、太系统,也不需要读得太深。学到这种技能以后,其它东西跟它相关的就用不着管它了。所以,第二种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一种技能、一种纯粹工具性目的地读书。
    第三种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知识上的好奇,当然每个人的好奇心程度不一样。我自己从小就很好奇,到现在还很好奇。小时候书很少,只要弄到一本书,只要一点点有意思的东西,就要抓住机会看看,满足一种好奇心。以后年龄大了,书店有更多的书卖了,翻译过来的书更多了。虽然好奇心也在增长,但是你能够纯粹为了好奇而读书的时间比例越来越小,因为有其它越来越多的事情。而我刚才所讲的前二种目的的读书的量是随着年纪在增大的,特别是第一种。但纯粹为了好奇心而读的书还是有。比如说我,直到现在为止,对于所有最重大的、最前沿的天文学、宇宙学等方面的东西保持者浓烈的兴趣。当然非常深奥的天文学、宇宙学的东西象我这样数学水平的读者是读不懂的。但是跟这个问题相关的,宇宙的起源、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时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些非常本源性的、跟宇宙的性质和宇宙的演化相关的问题,我非常感兴趣,经常读。二十世纪最有名的那些科学家,象爱因斯坦、斯蒂芬·霍金的书我买了很多。只要在英文的报纸、杂志看到对这些人的非常重要的采访,我就会去很认真地看,想知道有什么样的最新发现。
    纯粹为了好奇读书还有一个就是跟考古有关,不管是中国的文明也好,非洲的文明也好,还是古希腊、罗马文明也好,我只要有点时间,碰上一个好东西,我都会好好读。为了好奇心读书很重要,他会使你的知识面不停留在你的专业的、固定的领域里。更重要的,他能给你一笔知识层次更高的眼界和想象力等刺激启发。给你打开在你学习的专业领域里面看不见的那些可能性、那些门、那些窗户、那些远景。我觉得一个人,不管你多忙,不管你学的专业、压力有多大,工作有多么繁重,一定要保持好奇心。只有有好奇心,你才会东边看看、西边看看。在具体的意义上,跟你的专业、跟你所做的工作不相关,但是有时候会忽然地给你某种刺激性的启迪,一下在你的那脑海里面闪过很细的一道光。这道光对你的启迪意义会是非常革命性的,刷新了你以前很多想不明白的问题或者你自己以为想明白的问题。这是一个新的视角,一个view,一个perspective,这就是第三个目的,为好奇心而读书。
    读书的第四个目的或者第四个取向是什么呢?是出于一种情感的、情绪的驱动而读书。象我们这样不是写小说写诗歌做艺术的人,有时候去读文学性的东西,主要是为了一种情绪的感情需要。必须承认,这种为感情和情绪去读书的情况在年纪越小的时候越是强烈,而且可能读得越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回忆说,自己读书的时候爸爸妈妈或者老师要你准备这个考试那个考试,但是自己心不在那个上面。手里拿了一本《水浒》,拿了一本《西游记》,拿了一本金庸武侠小说,拿了一本《基督山恩仇记》、《三剑客》,然后你放不下来。我想这就是一种情绪或意志上感情方面的需要。
    读书的第五个目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为了寻求意义。这个在西方来讲,大部分人可能就是找他所信服的基督教的圣书,好比说:你是基督徒,那么对你来讲,一部《圣经》就是一部HolyBook。你是一个伊斯兰教徒,那么《古兰经》就是一部HolyBook。你是一个犹太教信徒,《圣经》中的《旧约》就是你的HolyBook。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跟西方人不一样,象我们这样的人大部分可能是不信教的,这并不是说反对宗教,而是因为你成长的整个的经验使得你到现在为止没有信一个宗教。中国人在历史上有组织的宗教观念比西方人淡薄得多。我虽然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宗教教徒,但是我对伟大的宗教是很尊重的,因为这些伟大的宗教在人类社会里面能够延续几千年,经历那么多世事的变化,而始终能够对千百万、上亿、十多亿的人有那么强烈的召唤力,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虽然我不是一个教徒,但是有时候为寻求一种意义,我也会翻翻跟宗教相关的Holy tesk,也就是神圣读本。人们会通过对超艳的目标的追寻来获得教育,也会从现世的、俗世的、市井的追寻来获得意义。举一个例子吧,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有很多西方的知识分子和很多中国激进的知识分子在革命的书籍中间找到了它的终极意义,找到他所寻求的活着是为什么、我这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我在这个世界上所要追求的超出我个人生命、个人存在的那种至高无上的价值目标是什么。很多人找到的是革命经典,在革命经典中还有些人找到的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恩格斯就讲过,共产党宣言或者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就是这个意思。对于基督佛来讲,终极生活的意义和一切意义的来源是《圣经》。而对革命的人们来讲,他就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去找,这就是为了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最高的终极意义上的价值目标而去读书。
    第六种读书的目的跟第五种有些关联,就是人特别是青少年要找到具体的榜样,也就是生活的典范吧。从这里得到启发、得到教育,比如青年人该怎么样奋斗、该怎么样向上、该怎么样使自己成长的步子迈得正确、坚定、有步骤,这跟第五种有关系,但不是完全一样。第五种从寻求价值上来讲,随着一个人年龄越来越大,这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有些东西他无法以自己有限的几十年的生活经验来解释,他觉得还不够,他要找一种更高的、超验的、一种天上的、神性的根源去解释。
    这最后一种呢,人生怎么走,人生怎么设计、怎么奋斗?倒是年纪越轻越有这样的目的,这样的需要。那时候它的过去很短,而它的未来很长。它的未来象爬梯子一样的,脚往哪儿迈,不能踏空。如果把最后的一种读书就是为了人生的成长方面的目的的读书,跟寻求宗教的价值读书相比,宗教的寻求是超验的、彼世的、天上的、后世的等等。最后一种读书是此生的、此世的、城市世间的、滚滚红尘的。当然这不是贬义,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怎样塑造你的个人、塑造你的生活,你怎么样运用你的性格锤炼你的意志。面对挑战怎么办、面对困难怎么办。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就是我所谓的第六种目的的读书。
    总之,根据我个人的经验,针对哪种读书目的,我都能推荐几本、十几本、二十几本甚至更多的,在我看来很值得读、甚至可以说必须要读的书。但在推荐之前,我必须做读书目的的区分,只有明了了你读书追求的是哪一种目的,我才能给你推荐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书。大家把读书的六种目的或者叫六种取向先整理一下,这是头等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