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扎西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琼达:主要通过主人公到内地考察后,产生了要养大花牛的设想,这种设想在西藏前无古人的。为什么这么说?西藏是游牧区结合的地方,但是本地的黄牛奶产量非常低,因为西藏民族生活中需要大量奶制品的东西,他觉得如果养了花牛后,它的产量一提高,它的产品就自然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喜爱。把这个思想带到扎西岗后,经过自己的筹资、办厂,然后发生意外,牛死了,通过这些故事,展现西藏现代青年观念以及思想的变化。 记者:我们注意到所有的演员都是用汉语在演出,在创作过程中是不是有难度? 琼达:除了个别老演员之外,年轻人几乎都没有问题。因为他们从小就接触汉语比较多。老年演员就比较吃力,要经常调整他们的发音、字正腔圆,但是听了后,还是还是有很浓郁西藏风格的汉语。这部戏到北京演出了,这是我的第一部话剧的大戏,没有想到能进京演出,这对我们做这一行的人是荣耀的。 记者:在排练过程中怎么克服文化差异? 琼达:进京演出特别突然,所以时间特别紧,排练时间几乎没有。我是21号坐飞机来的,在19号才有一天时间召集演员,把现场怕汉族观众听不懂的西藏谚语翻译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