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郑院士,我提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现在中风是很普遍的疾病,中风后很多病人就瘫痪了,脑机接口帮助中风的病人重新站起来或者重新恢复一些健康,像这种路径我们知道实验室里已经实现了,怎么走进平常老百姓?这个周期大概还有多长时间可以实现? 郑海荣:确实这是很多病人和病人家人特别急切的问题,我们研究很多医疗新技术的时候,网上总是有网友特别急切发邮件说我们家就有这样的病人。现在您看到的基本上都属于科学研究的属性。报道的这些案例都是科学研究的。科学研究是不计成本、不计风险,如果作为临床诊疗路径的话,变成临床方案的话,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临床方案几乎确保每个人用这个方法都好使。但是现在中风引起的瘫痪有巨多不同的原因,伤害了不同脑区、不同神经的通路。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医疗成本巨大。因为要动手术、要检查、做医疗方案,而且要做把神经连接这些工作。作为科研方案的话,应该可以比较快实现,但是如果作为几百万残疾人都要用上这个技术,我觉得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但是从技术本身来讲是确定的,应该每个人都可以治得好。 提问:脑机接口,现在是脑控制机还是机控制脑,脑控制机多还是机控制脑,未来是机战胜脑还是脑战胜机? 郑海荣:这个问题非常具有哲学深度。现在对于残疾人中风病人修复应该还是脑控制机比较多。其实真正的,我们经常用的东西说实话还是受制于机的局限性,所以人脑的控制很多实现不了。机发挥得作用更大。但是未来我想一定是脑控制机,生物智能一定是脑控制机。所以大模型发展,监管规则非常重要,否则很容易失控。特别是和机器结合起来后,失去人控制后,模型控制于机器,那会独立人。模型跟机器加在一起就是人,这块要非常谨慎的判断。 (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实录节选) |